查看原文
其他

方舟子撞击饶大炮: 李红良坏就坏在没被《知识分子》吹捧过的非“饶科门人”: “八文十错”,十一年如一日涉假惯犯

2018-02-06 网文整理 蝌蚪士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1

方舟子攻击饶大炮

新语丝之光001 

今天 11:12 来自 手机微博触屏版

在揭露韩春雨的时候,《知识分子》说网人揭露不足为凭、要等权威结构调查结果,拒绝报道。现在怎么根据“网友揭发”做报道了?李红良早就被新语丝多次接发过了。李红良坏就坏在没被《知识分子》吹捧过,不是自己人。 




2

“八文十错”,十一年如一日|

李红良涉嫌造假续

来源 知识分子


武汉大学在“长江学者”李红良造假嫌疑被公开披露后,再度组成调查组,并很快地于1月29日发布结论,认为“李红良团队不存在学术造假”。其中调查结论的第二点认为李红良有两篇文章出现了个别图的问题,一篇已发更正,而另一篇属于“编辑和校对问题”。


可有细心网友发现,已有八篇李红良的论文出现同样问题:用同样的图,号称是不一样的实验。而且时间跨度从2007年至2018年,在李红良做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中反复出现,似乎也不能都用编校问题或手下学生疏漏作为借口。该网友提出:“给李教授赠言:‘你八文十错,请认真作假’”。


武汉大学在最近这次调查中声称“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再次重申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如今,李红良8篇论文出现同样问题被网友揭发,大家都拭目以待,希望知道:对于武汉大学来说,什么是“零容忍”。


撰文 | 叶无言

责编 | 李晓明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网友再揭“八文十错”

1月29日,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发布《关于李红良团队被举报学术不端的调查意见》。

然而,在此前,已有网友陆续指出李红良多篇文章存在图片问题。其中一份材料集中整理了从2007年至2018年的11年间,以李红良为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八篇文章中存在十处错误。

►网友整理的“八文十错”图。


经本刊逐一核实,上述材料所指并非虚构,相关图片均存在于所对应的论文或者论文补充信息中。本文仅就其中五篇被期刊“更正”或“撤稿”,以及李红良课题组“主动自查”发现错误并试图更正的问题,按照时间整理如下。


频繁的“更正”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李红良课题组论文已经被杂志发更正3次,另外课题组试图更正1次。


首先是此次被举报的论文之一(《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2017年2月20日在线发表,简称C文)前后被《自然医学》一年内发了两次《更正声明》。


其中的第一次与武汉大学“千人计划”专家霍文哲的举报有关。


2017年4月3日,霍文哲向《自然·医学》的编辑写信反映C论文的在线发表的补充信息中Western blots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列出了其中数据质量低劣和错误之处,表示“当我们重新查看文章中大量的Western blots数据时,我们为blots中的质量低劣和错误感到十分担忧”。

霍文哲还举出了C论文中一图重复使用(Western blots for Fig. 4c和Western blots for Fig. 7c),在Western blots for Fig. 7c中将NASH误写成了NAFLD,蛋白大小错位,Marker不明显,不一致等问题。


2017年4月24日,霍向《自然·医学》责任编辑Levinson Randy询问作者是否有回应。次日Randy回信称,作者(李红良)“已经做出回应而且我们满意他的解释”。霍进一步回信询问是否可以看到作者的回应,Randy没有再回信。


不过,霍与杂志的沟通也并非毫无成效。随后,《自然·医学》还是发出了一份《更正》,将Western blots for Fig. 4c中的关于p-MKK7的图做了替换。对照举报人提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发现,在随后的更正中,只是修改了一些杂志认为较为明显的错误。


►《自然·医学》针对C文发出的第一次更正。

没过多久,2017年7月26日,《自然·医学》刊出了第二次《更正声明》,这一次则是与李红良课题组2016年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周围四肢静脉注射实验有关。

在原始的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文章中,李红良没有将这一实验放到实验方法中进行描述。而第二次《更正声明》称,“在最初发表的论文版本中,作者不小心将猴子实验7周之后的第二次AAV8-CFLAR(S1)注射的信息在在线方法部分遗漏了……”


►《自然·医学》针对C文发出的第二次更正。

霍文哲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如此重要的有4人签名的50只猴的实验竟然给忘了,2篇文章里都忘记了!”


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个更正声明只针对C文,同期研究的另一篇文章(《多泡体调控蛋白Tmbim1通过靶向Tlr4的溶酶体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2017年5月8日在线发表,简称T文)由于也做了一样的5月6日的50只食蟹猴的周围四肢静脉注射实验,也应该更正才对。


尝试“自我更正”

在2017年7月26日《自然·医学》刊出对C文的第二次《更正声明》后,8月,李红良课题组试图更正另外一篇已发表了7年的文章。


这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文章,出版日期为2010年8月,题目是Cellular FLICE-inhibitor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ardiac remodeling induced by angiotensin II in mice。最近在网络、微信等媒体流转、散发该文存在图片问题。李红良团队2018年1月23日通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博解释称,是他们“主动自查”后发现的问题,2017年8月29日向PNAS的编辑说明此事。截至目前,在PNAS官网尚未看到对其更正请求的回应。



“更正声明”也出错


就在李红良给PNAS编辑写信之后一天,也就是2017年8月30日,他的另外一篇文章被另一本杂志发了更正声明。


这是一篇于2012年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的文章,题目是Disruption of mindin exacerbates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fibrosis。而且,经《知识分子》查证原论文,确实如前述材料指出的,这份《更正声明》居然也写错了,原论文中没有Fig. 3D。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对李红良发表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发出更正声明。

以上是发生在2017年的和李红良课题组有关的4次“更正”——被杂志发更正3次,试图自我更正1次。


在此之前,如前述材料指出的,2015年8月,李红良课题组还有一次“更正”。经《知识分子》查证,这是一篇于2014年10月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李红良2014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文章于2015年8月1日被更正。


以上只是李红良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被发更正或主动请求发更正的纪录。


“撤稿”

再往前追溯,2009年李红良还经历过一次撤稿事件。


2009年7月,美国临床研究学会主办的《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声明撤销2008年3月发表在该刊的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文章(Curcumin prevents and reverses murine cardiac hypertrophy)。


撤稿理由是:“在准备论文文稿时,WGA免疫荧光染色的同一标本的不同视野被用来代表两个不同的治疗组(有两处,图2和图7);而且由于没有保存好实验记录,早期实验的一些原始数据也丢失了。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该文;作者们为此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临床研究杂志》2009年7月声明撤销2008年3月发表在该刊的李红良为第一作者的文章。


经查证,李红良于2008年3月发表这篇被随后遭撤稿的论文时,单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ivision of Cardiology, Heart and Stroke/Richard Lewar Centre of Excellence, 当时他的导师Peter Liu是心脏和中风中心的主任。2008年11月,他即回到武汉,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兼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关乎科学的公信力

文章发表后被发更正显然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Cell杂志前主编Emilie Marcus在2014年的一篇社论中有直击要害的评价。


她说,“随着对实验如何操作和取样的阐释变得越来越清楚,编辑、作者和审稿人也能在文章发表前更好地辨别出错误并修正错误,从而减少刊发后的更正启事和文章撤回等。”


对于《更正启事》,Emilie Marcus评论道,“一份被更正启事充斥的科学文献是无法建立公信力的,更糟糕的是如果这些本来可以被避免的错误遍布全文,它们将葬送整个研究的可信度,而文章也不得不被撤回。”

----------------

3

肢段静脉注射而不是门静脉注射,循环一圈损失90%以上病毒。

肝门静脉 1毫升病毒打进去直接进肝脏



肢端静脉,打进去以后病毒顺着静脉进心脏,然后是肺动脉肺静脉心脏大动脉通往全身。少量病毒跑到肠子里进毛细血管,然后才能到门静脉。 我说损失90%是给他面子。



实验记录没屁用。比方说我写个实验记录,今说今天给猴子换了个肾脏,实际上只是去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然后跑了5000米,根本没开刀。连着10天写了10个肾移植,然后“收集”数据把文章发了。该买的都买了,该做的都做了,该记的都记了。 唯一造假的就是看结果杀猴子点样的时候往样品里加了点阳性对照。过了三年你查实验记录能查出个鬼?


然而做动物要有动物房使用记录有麻醉品使用记录,麻醉品是严格管控的。现在麻醉记录都翻出来了,接着上面的例子,做肾移植一只猴子得5个小时吧,根据门禁刷入刷出记录你这一只平均才10分钟。10只猴子麻醉品才用了一只的量,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李这个肝门静脉注射一只起码要一个小时,按现在的使用记录注射几十只时间上根本来不及,造假基本上是实锤了。他最多只能拼一下使用动物房没有登记。然而猴房不像老鼠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前主任举报使用登记,手里必然有使用明细,搞不好还有出入动物房的监控视频。天普大学正教授,挖坑是一把好手,保不齐正等着人往里跳呢。想翻身,难。


“王勇向《知识分子》回忆,有两次猴子注射实验,印象第一次“是在5月份”,是“通过外周血管打进去”。但他表示,自己只是执行,并不清楚实验的设计;第二次则是开腹,做肝脏的门静脉注射,但他“只是做动物麻醉等准备工作,手术操作是其他人完成的。” 他还提到,手术的操作者有方静和田松。”


“据C文的“作者贡献”显示,方静,田松和王勇做了猴子实验;而据T文的“作者贡献”显示,方静和王勇做了猴子实验。”

看到了吧


当然如果你造假,把猴子推手术室里麻翻了,然后一帮人坐那打牌吃瓜子,等时间差不多了把猴子推出来,这还能查出来造假么? 想都别想。


没猴子的数据也就发个JBC,现在连博士生毕业都看不上。打个比方,就像假药停造了辆电动车,别的都是真的,只有续航里程从100公里造假弄成1000公里。。你告诉我假药停基本没有造假,电动车还是造出来了只不过有瑕疵。。。


这事表面上不会处理,该留的面子还是得留,但是内部肯定会有共识,冷处理。
比方说魏于全。我们年会要请一些外校学者来作报告有人请了他。当场在台上被几个小百人怼的下不来台。

以后他可能还会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拿钱肯定要难了。院士没戏。

别人也贴了李之前几篇文章,叹为观止。


来自老博后的看法,没发过CNS,不过投总是投过几次的。看来是我胆子不够大。


作者:橘子鸡

目前官方发布的回应如下。大家自行判断。
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声明(一):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CFLAR和TMBIM1论文猴实验全过程,我团队制作了猴实验关键节点流程图,现公布如下。 




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声明(二):关于猴实验为期30周和32周的说明。附:CFLAR和TMBIM1论文投稿及回修中关于实验周期关键信息截图。 






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声明(三):关于发表文章中实验用猴数量的说明。





李红良教授接受中国科学报的独家采访。



作者:blizzard
造假是有习惯性的,学术界是要看track records的


霍的研究经历一直在美国,从宾大博士后到Temple U正教授。虽然谈不上是牛人,但是总的来说研究经历比较清楚和清白。


而李红良,刚刚多伦多大学几个月就发了一篇JCI,没过多久就因为被人举报造假被撤稿。这件事爆出来之后,有人去查他的文章,发现至少PNAS的一篇文章也有一图二用数据不清的问题。一个造假不止一次的人,你说他突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鬼才信。我读博的时候,老板有时候会对一篇明明很好的文章说,不必全信。我不明白为什么,师兄说,这人有过造假前科。在枯燥而且艰难的研究生涯里,造假是一条捷径,大多数人有基本的道德约束不会走这条路。但是一旦突破这条底线,尝到甜头,就不会收手。


霍作为动物中心的主任,对李的一举一动再清楚不过了。如果他敢跳出来实名举报,相信手里的证据绝对是有极强杀伤力的。


造假这个东西,很多业内人士都有直觉,一看就知道是不是靠谱,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得罪人说出来。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点进我的主页看看我对韩春雨事件的系列评论。我基本上第一时间就确定韩是造假的。


大家都知道,很多科研结果因为客观条件所限是没法重复的。有的是因为规模和时间,比如几百个病人观察几十年;有的是因为设备,比如庄小威观察分子层面的运动;有的是因为其他限制,比如李的猴子实验,这样的规模和速度,在美国因为严格的监管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对其他人来讲,只能选择相信作者的人品。那么你看到李不止一次造假的track record,还会认为这个人值得相信吗?还会把自己的前途建立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吗?我是不会。


另外,这个话题下有大量一看就是李的水军,不辩学术,而是要向中组部举报霍,一副要从政治上置人于死地的架势,非常可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